晚清未必是“失败者”,揭开百年来被误读的变革真相

发布日期:2025-10-18 07:22    点击次数:180

学堂书单

读一本书 懂一段史

谈论晚清,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?是鸦片战争的失败、底层百姓的麻木、外国列强的压迫、不平等条约的屈辱,还是“闭关锁国”的刻板印象?除此以外,晚清有没有我们未曾看到的”侧面“呢?

▲马戛尔尼为首的英国使团觐见乾隆皇帝图

其实晚清并非全然封闭,康熙时期曾聘请过传教士修订历法,而在马戛尔尼使来华之前,广州十三行每年都有大量的商船与世界往回。根本问题并不在于“是否开放”,而在于大清朝是否做好的准备,与一个全新的、平等的国际秩序进行接轨。 晚清的困境,是由于现代体系冲击下,导致以大清为中心的传统亚洲系统的失序,而不是简单的“保守”与“进步”之争。

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知识面,如果你对简史式的输入感到过于苍白,想要拓宽大变革时代的知识边界,马勇的这本《历史的原稿:晚清旧事的全新观察》会为你用客观、公正的视角,重新认识晚清复杂而又真实的一面。

《历史的原稿:晚清旧事的全新观察》

马勇 著

文化发展出版社

出版年 2025年8月

豆瓣评分:暂无

书中对于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,没有简单“一刀切“式的分析:

:不是一句“卖guo贼”就能概括的,他熟读《万国公法》和深知国际规则,却不得不在国力衰微的背景下,进行艰难的外交博弈,在签订《马关条约》时老泪纵横,是一个能臣对时局无奈的痛苦写照。

与戊戌变法:书中对“衣带诏”等细节的考证,揭开了变法背后可能存在的政治操作,同时也分析了维新派在策略上的天真与急切。

袁世凯:在“窃国大盗”的名号之外,他也曾是清末新政中推动近代化的实干者,但在历史的十字路口,选错了方向。

马勇用客观的方式重新去理解历史洪流中的人物,在极其复杂的困境中做出抉择,有挣扎、有无奈、也有利益所向。

▲李鸿章 晚年旧照

对于洋务运动的“中体西用”、戊戌变法、清末新政等,我们会认为“失败”或“骗局”,而马勇在书中给出了更深层次的分析:

科举制的废除:本意是为新式人才进行铺路,这就不得不切断无数传统士子的上升通道,但晚清对这种矛盾没有足够的缓和政策,最终加速了社会的撕裂。

清末新政与立宪尝试:建立了类似议会的“资政院”,却因皇室不愿真正放弃权力而多流于形式,最终既得利益集团反而成为变革的最大障碍。

书中明确指出,晚清改革的多重困境,就在于传统与西用之间,难以找到平衡点。马勇研究晚清数十年,这本书被誉为“大陆学者首次抛开官方阶级史观,全面重写中国近代史”的大胆尝试,力求“客观最大化的将历史真相重现”。

对晚清重大事件和争议人物有感兴趣的朋友,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。

图书实拍

书中的插图

附 目录

第一章 换个角度看历史

大清王朝的闭塞与开放

科举:一项被误解的制度

后宫不是这样的

大清皇族今安在

晚清司法改革

资政院:中国式悲剧

清末新政的方方面面

清末官制改革的启示

袁世凯“有密未告”

中国近代史的热点、焦点和难点

第二章 远去的“政治名人”

回首再看李鸿章

“戊戌变法”中的康有为

恭亲王奕的政治遗言

张謇:别了,皇上

杨度为什么不忏悔

第三章 一个王朝的隐退

甲午战争启示录

“三国干涉还辽”的台前幕后

李鸿章马关讲和的一些细节

近代中日交涉:时机、教训及弥补

光绪帝之死

辛亥革命中的四种力量

大变革时代——缘起、动力及方向

大变革时代官范、官德与官箴

帝制的终结

第四章 昔日的大师风范

新知识人登上政治舞台

大时代中的章太炎

走进丛林:严复的愤怒与哀号

梁启超对科学的期望与失望

严复眼中的康梁师徒

下方可购

---------- 完----------

秦汉史、唐宋史、明清史等,点下方查阅



上一篇:华统股份在萍乡成立牧业新公司
下一篇:没有了